|
|
|
 |
 |
|
綏中富士蘋果產業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
2018-8-4 10:42:22 來源:農產品期貨網 瀏覽 2131 次 |
產業結構帶來的創富神話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從擁有土地到充分利用土地,從土地中獲取了勞動的最大收益,發揮了耕地前所未有的潛能值,充分體現了時代的精神。近幾年經過產業結構大調整,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在政府的指導下,有效轉變了農村發展的方向和農業生產的方式,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一隅鄉村的面貌,富足了一方百姓的生活,而這種在政府的努力下,從幾輩人的思維中走出來的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再是輕車熟路了,要想繼續發展,就得轉變觀念,一方面去鞏固我們發家致富的成果,一方面還要嘗試新的切入點,更加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要求,以更加適從新時期的經濟發展。 從1982年我國開始引進繁育紅富士蘋果(10985, 354.00, 3.33%)以來,紅富士蘋果在我國的蘋果產業中已形成“一果”獨大的局面,北到吉林、遼寧,東到河北、山東,西到甘肅、新疆,南到四川、云南,很多省份都在大量栽植紅富士蘋果,雖說各個產區都有地域特色,但說到底不論紅富士的哪個派系,不管哪個產區拿到什么榮譽和證書,對于消費者來說,不就是蘋果嘛。收入好的時候,還敢趕個時髦買些有“地理標識”或被有機了的,收入不好的時候把買一斤蘋果的錢,分開來買點價格更便宜的水果也未嘗不可。又沒有人開個處方,便秘要吃蘋果,三高要吃蘋果,感冒了配點蘋果,拉痢疾還非得有蘋果作藥引子才行。 在我國的人口穩定、土地面積沒有擴張的今天,從每年果品的產量就可以看出這些年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和效果了,或許是因為果品產業在各個產業領域內算是最能吊起胃口,見效最快的農業產業,所以隨著果品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一系列果品行業的興起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壯大和活躍,加快了流通領域內的經濟運行。常言說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果業興起和發展的區域,果是人的果,人也就是果的人。給時代注入了風風火火的活力的紅富士蘋果在發展到產能過剩的今天,到底還是給新時期的果品行業發出了危機的信號,波及產地果農的切身利益。 首先,常規的管理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品種的單一已經是紅富士致命的弱點,紅富士只是一種果品,它不是蘋果的全部,也代表不了消費者的所有,要想在果品生產中謀求發展,只能從新、精、細上下功夫,引進新的品種,利用新的技術淘汰和更新部分老、弱果園,為果產區的適存創造更加有利的生存條件。產量將不再和收入成正比,要用投入的倍數求算收入的方程,質量不單是消費者的要求,而是市場在不斷的規范,追求質量的過程將從被動開始慢慢形成一種習慣,一種常態。 其次,常規的買賣不再適應市場的要求。優果優價已經擺在面前,勢在必行,客商將徹底改變身份,不再是暴利的獵取者,也不會是風險的攜帶者,而是產地果農與消費者之間的媒介人。產地果農將是一張輸入誠信和風險的名片,就看你怎么樣認識市場,怎么樣對待自己的勞動成果,怎么樣有效的規避風險了。興盛一時的果品產業要不想給產業結構調整落下敗筆,就需要在深加工上找出路,要把產能過剩的部分消化在產地,有效緩解市場的壓力,當然深加工也會象當初果品產、供、銷的體系一樣紅火起來的,只要不盲目跟進,只要不疏于管理,只要嚴把質量關。 任何事情都有隨變性,市場行情也不例外,沒有哪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紅富士蘋果,作為果產區的主導產業也不例外,產地果農確實要更新觀念,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在務作過程中,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水肥搭配,病蟲害防治以及對果樹的管理,在包裝入庫的過程中,要用正確的態度嚴把質量關,在出庫銷售的時候,能理性的掌握行情的火候,順價出貨,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能更好的適應市場,及早地接受“優果優價”的現實,而不被時代的腳步失迷。 |
【字體:大中小】【打印】【頂部】【關閉】 |
|
 |
|